当前位置:新闻资讯 > 干货分享 > 技术分享
细胞自噬:从自我清理到疾病治疗的新前沿
吉满生物
2025-07-22

背景简介



自噬的分子机制:细胞自我更新的精密程序


自噬(autophagy)一词源自希腊语“自我吞噬”,是真核细胞中进化保守的细胞内物质循环过程。当细胞处于营养缺乏、能量不足或受到外界压力时,这一机制便会被激活,通过分解自身组分来提供能量和构建新结构的原材料。



/ueditor/image/20250722/1753161152230851/e470215732a21a4c44e8600accc1430e.png

自噬过程)



双重生理功能



自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,其功能远不止“细胞清道夫”这么简单:



基础自噬: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持续进行,负责清除错误折叠蛋白质和功能异常的细胞器,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。这一功能在神经元中尤为重要,可防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。



诱导自噬:当细胞面对压力环境(如饥饿、缺氧、感染)时,这一过程被显著增强。研究发现人体在空腹16小时后自噬活性显著提升,启动大规模的自我清理程序。这一发现为断食疗法提供了分子基础。




自噬标志物LC3



在众多自噬相关蛋白中,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(LC3)被公认为核心标志物。



LC3在自噬过程中经历独特的转化:细胞质中的LC3-I经泛素样修饰后,与磷脂酰乙醇胺(PE)结合形成膜结合的LC3-II,定位于自噬体膜上。这一特性使LC3成为自噬研究的“指路明灯”。



单荧光标记系统设计


第一代自噬报告系统使用单荧光标记(如GFP-LC3),虽能标记自噬体形成,却无法区分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。



/ueditor/image/20250722/1753161393272222/7a3497cafc09c9e100f9af2a7df4a594.png

细胞内出现自噬活动,GFP-LC3融合蛋白

就会聚集并转位到自噬体膜



双荧光系统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!



双荧光标记系统设计



双荧光慢病毒原理:将酸敏感型GFP与稳定型荧光蛋白(如mRFP)同时融合到LC3上。



当自噬体形成时,双荧光共定位显示黄色斑点;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酸性自噬溶酶体时,GFP荧光淬灭,仅余红色斑点。



/ueditor/image/20250722/1753161499684129/bc0ef7aeee3f513da59f4222d7d48d0f.png

GFP对酸性环境敏感,自噬溶酶体呈酸性,一旦自噬溶酶体形成,GFP就会发生淬灭,此时只能观察到红色荧光




病毒与自噬的博弈



病毒,曾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致病原,如今却上演华丽逆袭,成为精准递送的载体工具!慢病毒与腺病毒载体正深入自噬研究核心,助力解锁细胞“自我清理”的奥秘。



研究自噬的最大挑战在于其动态性:自噬体形成后迅速与溶酶体融合并被降解。传统方法如电镜观察虽能捕捉静态图像,却难以追踪这一连续过程。直到荧光蛋白与病毒载体技术的融合,才为这一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。



慢病毒:自噬研究的长效“观测站”


慢病毒是一类逆转录病毒,特点为潜伏期长、病程进展缓慢。这类病毒可整合自身基因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,实现长期潜伏和复制。



研究方向:基因治疗和细胞研究(疾病机制与治疗靶点探索、自噬相关基因功能研究



独特优势



高效基因递送:能感染多种分裂和非分裂细胞,突破原代细胞转染效率低的瓶颈



稳定长效表达:外源基因整合至宿主基因组,实现LC3融合蛋白的持续稳定表达



多功能整合:可同时携带自噬报告基因和其他调控元件(如miRNA或过表达基因),便于研究基因功能对自噬的影响




腺病毒:自噬的“高效劫持者”



腺病毒(Adenovirus)是一种没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,其作为病原体发展出多种策略,研究发现溶瘤腺病毒Delta-24-RGD能通过解除对自噬的抑制,为病毒复制创造有利环境。



研究方向:利用对自噬的调控研发出基因过表达/沉默腺病毒载体针对治疗各类疾病(肿瘤治疗、代谢与退行性疾病、抗感染免疫



独特优势



感染效率高: 能高效感染多种分裂和非分裂细胞(包括重要的靶细胞如神经元、肌肉细胞、肝细胞)



基因组容量大: 可容纳较大的外源基因片段



不整合宿主基因组: 以游离体形式存在细胞核内,避免插入突变风险(安全性优势)



高滴度生产: 可在工程细胞系中扩增,易于大规模生产达到高病毒滴度



表达水平高且快: 感染后能快速启动外源基因的高水平表达




病毒载体应用特点



两种病毒载体都在自噬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

慢病毒报告系统如同细胞内的“监控摄像头”,实时捕捉自噬的动态过程;而腺病毒载体则化身“劫匪”,巧妙劫持自噬机制对抗疾病。



通过理解自噬的多重性,精准调控自噬将成为未来对抗癌症、感染和退行性疾病的革命性武器。




/ueditor/image/20250722/1753161897575852/6f8364d944de35c45f3a56e40a369795.png



综上,自噬研究已从最初的形态学观察,发展为融合分子生物学、病毒学和纳米技术的前沿交叉领域。



吉满生物助力科学研究,可提供自噬慢病毒现货,并可根据您的实验需求提供一系列细胞自噬研究工具和服务,包括自噬细胞株构建、自噬基因过表达及干扰、自噬诱导剂/抑制剂、自噬信号通路研究等!欢迎来电咨询!



/ueditor/image/20250722/1753162019661790/f735bcc9df7d42866eb67e4617866bd1.png





当前位置:新闻资讯 > 干货分享 > 技术分享

细胞自噬:从自我清理到疾病治疗的新前沿
吉满生物
2025-07-22

背景简介



自噬的分子机制:细胞自我更新的精密程序


自噬(autophagy)一词源自希腊语“自我吞噬”,是真核细胞中进化保守的细胞内物质循环过程。当细胞处于营养缺乏、能量不足或受到外界压力时,这一机制便会被激活,通过分解自身组分来提供能量和构建新结构的原材料。



/ueditor/image/20250722/1753161152230851/e470215732a21a4c44e8600accc1430e.png

自噬过程)



双重生理功能



自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,其功能远不止“细胞清道夫”这么简单:



基础自噬: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持续进行,负责清除错误折叠蛋白质和功能异常的细胞器,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。这一功能在神经元中尤为重要,可防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。



诱导自噬:当细胞面对压力环境(如饥饿、缺氧、感染)时,这一过程被显著增强。研究发现人体在空腹16小时后自噬活性显著提升,启动大规模的自我清理程序。这一发现为断食疗法提供了分子基础。




自噬标志物LC3



在众多自噬相关蛋白中,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(LC3)被公认为核心标志物。



LC3在自噬过程中经历独特的转化:细胞质中的LC3-I经泛素样修饰后,与磷脂酰乙醇胺(PE)结合形成膜结合的LC3-II,定位于自噬体膜上。这一特性使LC3成为自噬研究的“指路明灯”。



单荧光标记系统设计


第一代自噬报告系统使用单荧光标记(如GFP-LC3),虽能标记自噬体形成,却无法区分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。



/ueditor/image/20250722/1753161393272222/7a3497cafc09c9e100f9af2a7df4a594.png

细胞内出现自噬活动,GFP-LC3融合蛋白

就会聚集并转位到自噬体膜



双荧光系统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!



双荧光标记系统设计



双荧光慢病毒原理:将酸敏感型GFP与稳定型荧光蛋白(如mRFP)同时融合到LC3上。



当自噬体形成时,双荧光共定位显示黄色斑点;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酸性自噬溶酶体时,GFP荧光淬灭,仅余红色斑点。



/ueditor/image/20250722/1753161499684129/bc0ef7aeee3f513da59f4222d7d48d0f.png

GFP对酸性环境敏感,自噬溶酶体呈酸性,一旦自噬溶酶体形成,GFP就会发生淬灭,此时只能观察到红色荧光




病毒与自噬的博弈



病毒,曾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致病原,如今却上演华丽逆袭,成为精准递送的载体工具!慢病毒与腺病毒载体正深入自噬研究核心,助力解锁细胞“自我清理”的奥秘。



研究自噬的最大挑战在于其动态性:自噬体形成后迅速与溶酶体融合并被降解。传统方法如电镜观察虽能捕捉静态图像,却难以追踪这一连续过程。直到荧光蛋白与病毒载体技术的融合,才为这一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。



慢病毒:自噬研究的长效“观测站”


慢病毒是一类逆转录病毒,特点为潜伏期长、病程进展缓慢。这类病毒可整合自身基因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,实现长期潜伏和复制。



研究方向:基因治疗和细胞研究(疾病机制与治疗靶点探索、自噬相关基因功能研究



独特优势



高效基因递送:能感染多种分裂和非分裂细胞,突破原代细胞转染效率低的瓶颈



稳定长效表达:外源基因整合至宿主基因组,实现LC3融合蛋白的持续稳定表达



多功能整合:可同时携带自噬报告基因和其他调控元件(如miRNA或过表达基因),便于研究基因功能对自噬的影响




腺病毒:自噬的“高效劫持者”



腺病毒(Adenovirus)是一种没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,其作为病原体发展出多种策略,研究发现溶瘤腺病毒Delta-24-RGD能通过解除对自噬的抑制,为病毒复制创造有利环境。



研究方向:利用对自噬的调控研发出基因过表达/沉默腺病毒载体针对治疗各类疾病(肿瘤治疗、代谢与退行性疾病、抗感染免疫



独特优势



感染效率高: 能高效感染多种分裂和非分裂细胞(包括重要的靶细胞如神经元、肌肉细胞、肝细胞)



基因组容量大: 可容纳较大的外源基因片段



不整合宿主基因组: 以游离体形式存在细胞核内,避免插入突变风险(安全性优势)



高滴度生产: 可在工程细胞系中扩增,易于大规模生产达到高病毒滴度



表达水平高且快: 感染后能快速启动外源基因的高水平表达




病毒载体应用特点



两种病毒载体都在自噬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

慢病毒报告系统如同细胞内的“监控摄像头”,实时捕捉自噬的动态过程;而腺病毒载体则化身“劫匪”,巧妙劫持自噬机制对抗疾病。



通过理解自噬的多重性,精准调控自噬将成为未来对抗癌症、感染和退行性疾病的革命性武器。




/ueditor/image/20250722/1753161897575852/6f8364d944de35c45f3a56e40a369795.png



综上,自噬研究已从最初的形态学观察,发展为融合分子生物学、病毒学和纳米技术的前沿交叉领域。



吉满生物助力科学研究,可提供自噬慢病毒现货,并可根据您的实验需求提供一系列细胞自噬研究工具和服务,包括自噬细胞株构建、自噬基因过表达及干扰、自噬诱导剂/抑制剂、自噬信号通路研究等!欢迎来电咨询!



/ueditor/image/20250722/1753162019661790/f735bcc9df7d42866eb67e4617866bd1.png





Tel: 400-627-9288
留言咨询
重置
提交
客服
微信
电话
留言
留言咨询
重置
提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