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6日,CDE官网显示,信达生物自研的1类新药—重组抗白介素23p19亚基(IL-23p19)抗体匹康奇拜单抗申报上市,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。该药物是首款递交上市申请的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IL-23p19靶向药物。
针对IL-23的靶向治疗已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取得显著进展,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治疗的关键靶点。然而新的研究表明,IL-23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自身免疫疾病,其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潜力同样值得关注,预示着这一靶点的未来可能会在两个领域交汇。
IL-23结构
白介素-23(IL-23)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,属于白介素-12家族。它由免疫系统中的特定细胞(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)产生,主要的角色是在免疫应答中促进炎症反应。
IL-23的结构由两个亚基组成:IL-12p40和IL-23p19,通常与其受体IL-23R结合,从而启动细胞信号传导,并促进Th17细胞的增殖和分化,这一过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。
IL-23信号通路
IL-23的信号通路包括两条受体链和胞内的信号蛋白:Jak2和Tyk2;JAK激酶下游的STAT3和STAT4。
受体复合物受到刺激后会激活 Jak2 和 Tyk2,导致受体复合物磷酸化,并形成 STAT 的对接位点。STAT随后磷酸化、二聚化并转运到细胞核中,然后激活靶基因。STAT4的磷酸化对IFN-γ的分泌以及后续Th1细胞的分化至关重要;STAT3的磷酸化对于Th17细胞的发育至关重要。
总之,IL-23通路可以诱导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,激活免疫细胞,诱导免疫反应。
IL-23 与自身免疫炎症疾病
IL-23 是连接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,对推动早期局部免疫反应至关重要。IL-23最初还被证明能诱导产生IFN-γ,而IFN-γ在Th1反应和细胞介导的抗细胞内病原体免疫中非常重要。此外,IL-23 在激活 NK 细胞、增强 T 细胞增殖和调节抗体产生方面也起着主导作用。
大量证据表明,IL-23 的增加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,包括牛皮癣、炎症性肠病(IBD)、类风湿性关节炎(RA)和多发性硬化症(MS)。
同时,IL-23 被充分证明是 Th17 细胞的成熟因子,而后者又被证明为自身免疫的主要参与者,因此,IL-23也是自免疾病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IL-23作为IL-17的上游靶点,成为了自免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。
IL-23全球竞争格局
随着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迅猛发展,IL-23作为关键靶点,已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药企的广泛关注与布局。
目前全球有5种IL-23抗体药物获批,分别为乌司奴单抗、古塞奇尤单抗、替拉珠单抗、瑞莎珠单抗及米吉珠单抗。其中,前3款药物已在国内获批,而瑞莎珠单抗及米吉珠单抗在国内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。
IL-23“跨界”肿瘤
IL-23作为促炎细胞因子,是否可以用于肿瘤治疗?
目前也有IL-23在炎症性疾病和肿瘤中作用的研究在进行。最新的研究表明,IL-23在肿瘤模型中显示出促进肿瘤生长的特性,这与不良预后相关。
➡ 相关文献
2024年2月14日,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,揭示了IL-23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新作用。研究发现,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是IL-23的主要来源,而肿瘤浸润性调节性T细胞(Treg)是IL-23受体的主要表达细胞。IL-23通过稳定效应Treg细胞程序,增强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能力,从而阻碍抗肿瘤免疫。
这项研究揭示了IL-23/IL-23R轴作为癌症免疫疗法的新靶点的潜力,通过靶向这一路径,可能激发更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。
随着研究的深入,IL-23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,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也逐步被挖掘出来。如今,IL-23又开始“跨界”肿瘤领域,人们对其治疗肿瘤的潜力也充满期待。未来,IL-23可能成为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点,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和可能性。
用心做好细胞,为更好的靶向药
吉满生物推出IL-23一系列工程化改造的稳定表达/功能检测细胞系及抗体相关产品,助力药物研发!此处点击了解产品 (咨询吉满客服联系同微信:18916119826)。
产品列表
数据展示(部分)
GM-C06722:H_IL-23 Reporter 293 Cell Line
使用Recombinant Human IL-23 (C-6His)
蛋白激活验证结果
使用Recombinant Human IL-23 (C-6His)蛋白激活后,在使用Anti-IL-12/23(p40) hIgG1 antibody(Ustekinumab)抗体block验证结果
使用Recombinant Human IL-23 (C-6His)
蛋白稳定性验证结果